冬至超度佛事
冬至超度佛事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他们做一点补偿、救济性的佛事,称为超度、荐亡,而且是邀请专业的僧侣、尼师来为亡者诵经、礼忏。 做佛事的时候,亡者的家属大都是站在雇主的立场,并不直接参与,共同礼诵;甚至诵经礼忏的坛场在做佛事,他们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际应酬、谈话,乃至打麻将,而把佛事当成表示哀荣的点缀。这种情况,既对佛法不敬,也对亡者无礼,只可说是一种习俗的活动,不能称为佛事。 做佛事必须具备虔诚、恭敬、肃穆、庄严的条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属、亲友亲自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必要时,礼请僧众做为导师,指导、带领佛事;坛场则不可吵杂、零乱、喧哗。 佛事不是仪式,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因为做佛事就是召请亡者临坛听法,化解烦恼的业力,而得超生离苦。如果亲友、眷属对于佛事漠不关心,既不参与,也不礼敬,对亡者的功用,纵然是有,也极其轻微。 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过世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通常,人在死后,若有重大的恶业,直接下堕三涂;若有众多的善业,便可立即生天;若修净业,即可往生净土。否则的话,就在四十九天之内,等待因缘成熟,随缘、随业转生。 在未转生之前,为他超度,便能转恶业的力量为善业的基础,心开意解、积习渐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净土。如果已堕三涂,依亲友眷属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减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涂的环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进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乐。如果已生净土,也能使他莲品高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后,当然还是可以做佛事,同样可使亡者得到超度与救济的力量。
佛教有哪些常见的佛事
佛教有哪些重要的佛事?
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举行的。
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的创始,相传是粱武帝因梦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指教,亲自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方撰成此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依仪修设。但后经周隋变乱,此仪不行。到了唐高宗咸亨中(670一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得异人指点,醒后从大觉寺吴僧义济处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陆仪文,因常设此斋,遂流行天下(见《佛祖统纪)卷三十三)。但是据《广弘明集》所载,梁武帝于天监三年(504)才舍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监四年以前已经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水陆仪轨中的文辞完全依据天台的理论撰述的。其中所有密咒出于神龙三年(707)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这不仅是梁武帝所不能见,也是咸亨中神英所不能知的。现在通行的水陆法会分内坛、外坛。内坛依照仪文行事,外坛修《梁皇忏》及诵诸经。所谓梁皇亲撰仪文及神英常设此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场忏法》而言,至于水陆仪文则是后人所增附的。
水陆法会的盛行是宋代开始的。宋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祖述梁武的旧仪,撰成《水陆仪》三卷,当时曾盛行于世。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赞十六篇,因称为眉山水陆。南宋时史浩路过金山,闻水陆法会之盛,特施给四明东湖月坡山田一百亩,专供四时修建水陆之费。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创建殿字,四时启建水陆大斋,史浩亲撰疏辞,作《仪文》四卷。南宋末年,志磐又续成《新仪》六卷;并制定像轴二十六轴。于是金山仪文称为“北水陆”;志磐所撰称为“南水陆”。《应庵昙花禅师语录》卷五有在建康蒋山太平兴国寺《王机宜为弟枢密相公设水陆请升堂法语》,和在平江府报恩光孝寺时《悲济会水陆升堂法语》。昙花是宋高宗时人,可见当时水陆佛事已很普遍。元《元叟端禅师语录》有《朝廷作水陆升座法语》,其时是皇庆元年(1312)。《元史》卷二十八说:英宗至治三年(1323)制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其时月江正印禅师住持金山,其《语录》中有《朝廷金山建水陆法会普说》,就是其事。《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十有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两次于蒋山禅寺水陆法会升座《法语》,这也是受明太祖敕旨举行的。可见元明时对水陆佛事甚为重视。明袾宏又因金山寺本前后错杂,不见始终头绪,时僧者舍亦复随意各殊,乃取志磐崴轨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咫观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现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间仪润汇集袾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根据如上所述的水陆佛事发展情况来看,水陆仪文是宋人创撰的。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中略),有题斛食者(中略),有题冥道者”。是水陆与冥道是同一仪式的名称。日本最澄、圆仁先后入唐求法,所携回的密部经典中有《冥道无遮斋法》一卷(最澄)、《冥道无遮斋文》一卷(圆仁)。现在《阿婆传抄》中有《冥道供》,其规模与水陆仪轨大致相仿。可见水陆法会是唐时密教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宋代杨锷又采取了密教仪轨而编写成《水陆仪》。明莲池(袾宏)大师既嫌金山寺木头绪杂乱,可见原初创始未必是出于通家之手。现在金山寺本既不传,无从考知其内容。总之,水陆法会是宋代盛兴起来的一种佛教仪式,是可以断言的。
瑜伽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迦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乞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麨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罗门仙,即诵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
此法的传来,最初是唐武后时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和《甘露陀罗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异译。其《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所说的真言名变食真言。《甘露陀罗尼咒》所说真言名甘露真言。谓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其后不空三藏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同本。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即前《仪轨经》前半起源分别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日本所传尚有唐跋驮木阿译《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狱真言,二、召饿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业真言,六、忏侮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开咽喉真言,九、七如来名,十、发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那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养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仪式。日本入唐求法诸家曾携回有关施食饿鬼的仪轨。空海著《秘藏记》中曾解释施饿鬼法中五如来义。安然《八家秘录》有《施饿鬼法》,列诸家将来经轨八部。但是在中国却由于唐未五代之乱,随著密教失传而施食一法也失传了。
宋代诸师对于施食一法是不够了解的。在遵式《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诸篇。其法并非密教仪轨,只是取经中真言,附以台宗观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中略),有题斛食者(中略),有题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无遮大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种。水陆是宋代兴起的仪式。此三者在当时是混同著而无所区分的。宗晓有《施食通览》一卷,首载《救面然饿鬼经》二译,次录《涅槃经》佛化旷野鬼神缘,《鼻奈那杂事律》佛化魔子母缘及《宝云经》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诸家关于施食及水陆斋会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须知》一篇,也以为施旷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饿鬼同是施食。《释门正统》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说。可见宋代诸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也随之复兴。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未注译人。就其中真言译音所用字考之,应是元人所译。其次第与不空译《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相同,其前增有三归、大轮明王咒、转法轮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入观音定,然后方破地狱。而后增尊胜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刚萨埵百字明、十类孤魂文、三归依赞。从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复兴。
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杂乱。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其后天机禅师删其繁芜,成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简称为《天机焰口》。天台灵操为之注,名曰《修习输伽集要施食坛仪应门》二卷。其中唯召请孤魂文不同。莲池袾宏又因《天机坛仪》略加参订,名曰《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略名《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为之注,名《施食补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释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宝华山释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释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康熙二十二年刊《修习瑜伽集要施食仪轨》的跋文中说:“禀受师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经本大相径庭。纷纭彼此,莫知适从。”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为《天机》和《华山》两种。
斋天是后起的一种仪式。当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其中庄严道场是要依《金光明经》设大辩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而忏文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众。到了宋代修金光明忏,设诸天供,就随意依据经文而增加之,诸天座次的排列也引起争论。南宋绍兴中(1131一1162)神焕撰《诸天列传》,乾道九年(1143)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忏法略出供天一节,作为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元省悟所著《律苑事规》卷十中说:“正旦元首,各寺祈祷规式不同,修光明、观音忏法,或诵经文,或只课咒。”又说:“正月旦、上元节,诸寺殿堂多修忏法,或供诸天。”《续释氏稽古略》中说,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忏,这便是斋天所以兴起的根源。明末弘赞律师就简略的《金光明忏法》别撰《斋天科仪》,至今诸寺通行。
放生中国汉地放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列子·说符篇》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说符篇》中说:“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不仅有放生,而且有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
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网经》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又说:“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说:佛往昔为流水长者子救十千鱼事。《杂宝藏经》卷五说: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汉地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时有天台山麓临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为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诏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1018)遵式奏以杭州西湖为放生他。天圣三年(1025),知礼奏以南湖为放生池,于佛诞日为放生会。遵式《金园集》中有《放生慈济法门》,知礼《四明教行录》中有《放生文》,这都是放生仪轨。现在通用的《放生仪轨)也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纂的。
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此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但《出三藏记集》以为失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的还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大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
关于竺法护译的《盂兰盆经》有许多注解。现存的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孟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二卷,宋日新《盂兰盆经疏钞余义》一卷,明智旭《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清灵耀《盂兰盆经折中疏)一卷,清元奇《盂兰盆经略疏)一卷。
《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说:“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乃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明智旭《新疏》、清灵耀《折中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说。第二说以为盂兰盆三字都是梵语音译。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鸟蓝婆拏,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资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今按经文前段亦无以食物安盆中之语)。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拏门佐罗素呾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擎’,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此是遇荣与当时译经院译师商榷所得的解释。
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楚《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云:“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又云:“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可见唐时风俗对于盂兰盆供是很重视的。此后就更盛大的举行。《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云:“(唐)代宗(李豫)诏建盂兰盆会,设七庙神座,迎行衢道”(又见卷四十一大历三年(768)条)。“德宗(李适)幸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又见卷四十一贞元十五年(799)条)。《释氏通鉴》卷九亦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岁以为常。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条中也记此事云,“造盂兰盆,饰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设供,至此改在官内举行,而供器更庄严了。民间对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云:“(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不仅在家士庶竞修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如宗密《盂兰盆经疏序》:云“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历多载。”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在北宋时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说:“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亦云:“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宋高承《事物纪原》曾呵责其失云:“按《盂兰经》曰:‘目连母亡;生饿鬼中。’佛言:’须十方僧众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后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极工巧也。今人第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斫叶中贮杂馔。陈目连救母画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远甚矣。”但《事物纪原》尚无焚盆及挂冥纸之说,似尚是宋代早期风俗。及至南宋,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自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云:“七月初旬,堂司预出孟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二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元明本《幻住庵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孟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仪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2021冬至的含义及祭祖礼仪
冬至 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冬至的含义及祭祖礼仪,欢迎阅读!
冬至祭祖礼仪及 方法
《周礼》中即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祭拜祖先,悼念先人有很多仪式需要注意:
1、祭祖和扫墓还是要心诚为好,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之类的,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为好。其他邻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2、面对先辈的墓地,需清理杂草,好好添上一些松土,扫除墓前的杂物,擦拭墓碑。使墓地庄严肃穆,心中默念,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辈福泽后辈。
3、选择扫墓的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扫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4、去扫墓的人,如果是身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为扫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为好。
5、扫墓的路线讲究:去扫墓和回来的路最好不能重复,不要走回头路,扫墓完成后离开时不回头看。
6、冬至悼念先人通常买菊花比较合适,在我国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7、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不得嘻笑怒骂,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8、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9、冬至拜祭辈分需要讲究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0、扫墓方式:其实用心灵为先人和自己,子孙祈祷祝福,诚心祈福先人得到大解脱大自在,佛教徒可以超度先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身在远方异国他乡,去寺院所为先人祈福是对先人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最有效的。有经济条件的不妨请法师诵经超度。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功德回向给先人。
上海菩提禅寺每年冬至期间都会举行冬至祭祖祈福法会。以果疏供品,音声佛事,供养诸佛菩萨,祭祀缅怀先贤圣德及菩提堂上的历代祖师大德,并祈福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法久住。
冬至是什么意思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12月21日~23日),太阳黄经达27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 谚语 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 夏至 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 春节 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么
北方冬至习俗
北方人习惯在“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
在北方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年到了“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南方冬至习俗
南方在“冬至”这天习惯吃汤圆。
在南方流传着一句俗语:“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2021冬至的含义及祭祖礼仪相关 文章 :
★ 冬至节气传统习俗活动2021
★ 2021中秋节有什么寓意由来
★ 冬至节气的起源和由来
★ 2021腊八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什么意思
★ 南方冬至传统食物
★ 丧事基本礼仪知识和具体禁忌事项
★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
★ 2018届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题目加答案
★ 2020年冬至在几月几日
做佛事操度是什么意思?
在定中地狱境界现前,看到鬼王,鬼王问她:“你到这儿来有什么事?”她说:“我的母亲在世时,造作种种罪业,现在堕落地狱,请问她现在在什么地方?”鬼王合掌说:“确实你的母亲在地狱,但是因为你发愿超度她,她在三天前,就升到天上去了。”她并没有请法师诵经、拜忏,而是自己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就离开地狱,生忉利天。
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人修行证果不容易!她一日一夜能念到一心不乱,是她母亲的功劳,她母亲要是不堕地狱受苦难,她也不会这么恳切念佛。所以,她能念到一心不乱,母亲是增上缘。她作了菩萨,鬼神对菩萨的母亲就格外看待,所以母亲就生天享福了。
因此,真有心超度家亲眷属,自己一定要认真修行,积功累德,你修行有成就,他才能得度。譬如在世间,你想让你的父母、家亲眷属,在社会上得到一切大众的尊敬,你一定要成就你的学问、德行。一般人听到“这是某某人的父母,某某人的眷属”,大家对他就特别尊重、特别照顾,这就是加持,这就是自然的感应。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地藏经》讲的原理、原则,超度的确是有功德的,能帮助造作罪业的亡者。
《地藏经》记载,光目女的修行功夫,没有婆罗门女殊胜,她只达到功夫成片。因为婆罗门女是定中见境界,光目女是梦中见境界,定中境界比梦中境界殊胜,但也算是有成就。
近代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了一段超度的故事。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住在天津,与几个同参道友一起研究《楞严经》,“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中药铺,一天中午,一位刘居士看店时,在柜台上打瞌睡,作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两个人,是他的冤家债主,这两个人欠他的钱,无法还债,上吊自杀。看到这两个人来很害怕,就问他们:“你们来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们来求超度。”他听说是求超度,心就安了,不是来报复的。于是他就问:“要怎么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结果看到这两个鬼,踩著他的膝盖,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这两个走了以后,又来了两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跟小孩,跪在他的面前求超度。他问:“怎么超度你们?”“你答应就行了。”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这就说明,超度必须自己有修学的功夫。
对于现代佛门里,大规模的超度佛事,我曾请教过道安法师:“超度是怎么来的?”他说大概起源于唐明皇。那时是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了动乱。朝廷在每个大战场,建立一个寺庙,都称作“开元寺”,目的就是追悼死难的军民。那个超度法会等于现在的追悼会,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回向、追悼,是纪念的意思,由国家来提倡。以后民间慢慢也就有这种做法,也是请法师大德诵经、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这么演变的。
但发展到现在,完全变质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带做的事情,一年也不过一、二次;寺庙主要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称之为道场。现在一般寺院道场,很少讲经,解门、行门都没有了,最多每年打个佛七、禅七。平时以超度死人为主,这与佛教本质不相符,寺院是度活人的,现在佛教是度死人的,因此将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
这种大规模的超度,有没有效果?不能说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如果是有修、有证,那个力量就非常显著。从前梁武帝很喜欢的一个妃子造作罪业,堕落在恶道。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请宝志公主持超度法会,以后记录下来,称为《梁皇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将梁武帝的妃子,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而现代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
我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因为我没有这个德能。从前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每年只有清明、中元、冬至三次祭祖的法会。牌位是百姓祖先的牌位,一律平等,绝不收钱。我们本著真诚、清净的心,诚心诚意超度,诚就能感应。近代因为社会动乱,死难的人太多,所以我们每个月做一次三时系念,诚心诚意超度在这个月中,死难的冤魂。
希望诸位了解超度的理论与事实,做总比不做好,只要尽心尽力、诚诚恳恳,一定会有感应。
佛事都是在几月几日举行的?
没有规定,今天我们就做了法事。这是香客需要给他们做法事,我们就帮他们选日子。观世音菩萨圣诞也会做法事,圣帝圣诞也会。
大佛寺的佛事活动
2004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六)第六届旅游节期间举行“新昌县大佛寺栖光净院奠基典礼”,拉开了重建“栖光净院”的序幕。10月20日(农历九月廿二)第十届新昌天姥山文化旅游节“大佛寺栖光净院落成典礼”在栖光净院进行。
从2006年起,作为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中的固定仪式,新昌县已连续9年在大佛寺千年弥勒前举行春茶供佛仪式。
2009年江南佛心大典音乐会命名,旅游节安排了悟道老和尚舍利供奉仪式、“两日佛缘”、“佛心讲坛”等活动。
2010年4月,闻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大佛寺为玉树地震罹难同胞举行了超度法会。此外,全寺僧众还积极为玉树灾区捐款。
2014年台湾海明禅寺寻根溯源参访团参访大佛寺期间,传实法师特邀参访团成员共品大佛龙井新茶,向海明禅寺方丈明光法师讲述大佛龙井的文化底蕴。
2014年12月22日上午7点30分,甲午年冬至日的祭祖活动在新昌大佛寺栖光净院举行。
2015年1月23日,新昌在大佛寺天王殿举行佛教寺院挂牌暨全县佛教活动场所授牌仪式。 2015年4月8日清晨,2015新昌大佛龙井·天姥红茶礼佛仪式在大佛寺栖光净院三圣殿举行。新昌县名茶协会有关负责人、茶叶界人士和前来参加2015中国茶叶大会暨第九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的嘉宾参加了礼佛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