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财库道教]道医的受众问题小观——从符箓方术说起
道教还有医术?
道教不就是凡事掐指一算的江湖骗子吗?【极普通的民众或西化的民众或对国学完全无感的民众】,
又或是,道教不是专门负责镇魔捉妖,
祈福超度
寻龙堪舆
算卦择吉凶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基本第一印象。
即便是对国学有了解或稍有研究的很多人也只知『中医』不知『道医』,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难怪,这唐代医学分科以来,道医【神治】因种种原因让位于中医的【形治】,从而渐渐脱离普通群众,进而只为【帝王家】服务【唐代陶弘景、孙思邈之后,再无道医大家执着于道医完整的学术体系,然而到清代的御医堂仍然保留着符箓中的“祝由十三科”】。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大系。医圣/药王孙思邈【唐代唯一留存的大道医,还在极力维护道医的神治体系,其后道医渐渐衰落】在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中,以二卷22篇的篇幅论述《禁经》。讲的就是道医神治体系中,符箓方术即咒语治病的方法。
他指出,“赞成其业者不可胜计,按法施行,功放出于意表”,并总结到“是以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急救之术也”。
但后世对孙思邈的继承或者是传播还是有较大的删减或者是隐藏的。
比如中医学人从业者必看之经典《大医精诚》里面数次提到“先师”孙思邈的“大医”思想,但对其大道思想就…放弃了。这还是近现代以来,中医受西方医学极大冲击之后,亟待复兴兴盛的局面下的,困惑。
事实上,从汉代开始,中医于道医便正式脱轨,走上了一条告别“神治”,专司下医攻“病”的道路。
了解这一重大历史变化,首先应当从医家本身看,但更本质的原因却是儒家父权文化从汉代开始一支独亢之后,黄老之学中的老子“神治”部分已经再也派不上用场【对于“受治”的普通民众而言】,从而渐渐的专属于隐秘的侯爵将相。
从体系上来说,道医学自汉代开始,于中医脱轨,自唐以后,整体体系已被打散,自宋元以后,在主流社会里完全被中医取代。
唐孙思邈之后,道医学的“形神兼治”的整体体系,不再为人所关注,只留下《黄帝内经》的“脏(五脏六腑)象【今称之为:藏(cang)象学(被藏起来的,五脏六腑的行、象)】学说”。
宋元时期,中医分科增加一倍至两倍以上,由唐代的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发展到宋代的九科,到元代增至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与道医相关的部分,仅保留最后两科:祝由、禁科(这也是道医神治部分的精髓,对比今天的西医体系中作用,大体相当于『非药物依赖』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科)。
『道医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无为而治
身国同构
符箓方术
饮食疗法
房事养生
内外丹修炼
等
在当下社会下,道医理论与施治体系,的确与常人距离较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脱轨的。
但作为学人/国学爱好者,及对中医有一定研究,愿溯本追源的,或者不满足于“标本兼治”,而对于“形神兼治”,有期待和看法的学人/医家,可能需要对道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本号战战兢兢,不敢贪天工,会时时整理、传播一些关于道医神治体系、医术学术方法的理论、技术体系、施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及见解。
愿学人及同修不吝斧正。